11月8日正值立冬。一大早,斗门区莲洲镇獭山村的村民来到刚完成晚稻收割的农田,勤勤恳恳种下了50亩冬小麦。时隔40多年,这片农田再次播种的冬小麦,是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室经过多次实验和检验、选育了10多年的小麦品种——“华糯一号”。
8日一大早,獭山村的田间地头散发着泥土的芬芳。村民们提着一桶桶小麦种子,手一挥,一粒粒饱满的种子便“扎根”在泥土里。
“今年冬小麦共有50亩,上一次种小麦还是上世纪70年代,隔了40多年。”獭山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崔群业回忆道,听长辈们讲,那时生产队粮食有限,就试着种小麦解决温饱问题。实行包产到户后,村里就没有人再种小麦了。谈起重新种植冬小麦,村民们满是期盼和热情。“没想到还能在莲洲种麦子。今后,我们这里不仅有稻花香,还能闻见麦花香。”村民崔雄杰幽默说道。
“这是首次在斗门大规模种植‘华糯一号’冬小麦,是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室经过多次实验和检验,选育了10多年的小麦品种。”华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珠海分院院长黄雪梅介绍说,“华糯一号”属于糯小麦,支链淀粉含量占淀粉总量98%以上,糯性强,生长期短,预计只需100天到120天,平均亩产可达到500斤左右。“这是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室和莲洲合作的一个科研成果转化项目,莲洲的土壤、水肥、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宜种植‘华糯一号’,去年小规模试种效果明显,今年就正式扩大种植规模。”黄雪梅表示,该项目着重解决了科研和生产“两张皮”问题,打通科技进村入户“最后一公里”,真正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。
“种植冬小麦,很好地填补了冬季闲田‘档期’。”崔群业表示,以往收完晚稻后农田就会闲置几个月。今年种植冬小麦,可营造风吹麦穗千层浪的乡村新景观,有望成为斗门新的打卡点;又可以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,让村民的“钱袋子”鼓起来,助力乡村振兴和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。